11 媽媽想過嗎?妳的安全感哪裡來?


11 媽媽想過嗎?妳的安全感哪裡來?(財務自由)

透過預算規劃和控管,創造自己最深層也最底層的安全感!

嗨,Reader:

很開心,上星期和媽媽聊了「記帳」,大家還記得嗎?平凡媽總是會時不時的唸一下,「千萬不要為了記帳而記帳」!!

如果不是「為了記帳而記帳」,那到底是為了什麼而記帳呢?!

為了「預算」!!⋯⋯

妳猜到了嗎?我們是為了規劃和執行預算而記帳!

為什麼是預算?預算和安全感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你能夠減少未知,確定已知,你就能增加安全感,而「預算」是將未知轉變為已知的神奇魔術棒。

為什麼說它是神奇魔術棒呢?因為只要你開始編列預算,而且實際照表操課,紀律的跟著預算「管理和控制」你的收支,所有的不確定,都可以「相對確定」下來,即使那個確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確定,你的心,也可以安定一大半!

所以平凡媽記帳,而且始終跟著預算和我手上的金錢做好朋友,不管錢多或錢少,已知或未知,穩定或不穩定,確定或不確定,只要「預算」+「記帳」雙刀齊下,即使沒有在上班賺錢,收入相對不穩定的這兩年,心裡都覺得踏實,我想相較於持續賺錢但是沒有做預算,也沒有記帳的媽媽們,應該也相對有著更強的安全感,底氣更為厚實,即使身上不一定有錢,還沒有財務自由。

想跟平凡媽一起,開始練習做預算,累積自己更強的安全感和底氣了嗎?

很棒,如果妳想一起試試看,繼續看下去⋯⋯

我們要怎麼開始呢?

做了預算之後又要如何去落地,讓家庭財務得到有效的控管呢?

落實預算執行之後,媽媽的錢和家裡的錢,真的不只是安全,還會慢慢長大嗎?!

平凡媽別的事不敢說,這件事還真是有徹底的落實在生活裡,因為我高中就北上跨區讀書,一個人住在外面,有限的零用錢和生活費,我很認真的記帳,也很認真的做預算,雖然當時並沒有任何人教我或要求我,也忘記自己記帳的起點是怎麼發生的,似乎是在文具店發現可愛的記帳本,因為需求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而後透過預算控制收支,高效分配一個人有限的資源,平凡媽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職場菜鳥,再變成輕熟女、熟女⋯⋯最後結婚成為媽媽,我始終在記帳,記了超過35年,所以一路上我自己和我們家真正「必要」和「需要」的支出,已經清楚明白的深刻在我的大腦裡~至於「想要」,也是明明白白,想要但現在做不到的缺口,就成為激勵平凡媽一路學習一路成長一路往前衝最強大的動力⋯⋯

為了方便媽媽們記憶和輕鬆落實,平凡媽把自己如何規劃和執行預算的方法整理成SMART脈絡,快,來試試妳是不是就可以開始輕鬆規劃和執行妳個人和家庭的預算了⋯⋯

Spotlight -聚光燈-設定好妳和妳家人的「必要」、「需要」和「想要」,然後聚焦在你們必須存錢去滿足的「必要」、「需要」和「想要」上面,精算「需要花多少錢」才能滿足,抓出你要理財存錢的目標。

基本上如果你有記帳,不用一直記,最短一年,可以的話3-5年以上更好,你會非常的清楚自己和家人的「必要」和「需要」,你也就開始有了調整的空間,可以去計算「想要」的可行性和缺口,這缺口,就是家庭共同存錢的目標。

但如果你跟平凡媽一樣養成長期記帳的好習慣,一樣,這會有複利效應的,最大的收穫就是,你清楚明白而且深刻意識下,知道你的人生每一階段的變化,包括你所有收支的變化,你和金錢關係的變化,你的生活重心的變化,以及,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為你花了相對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這件事⋯⋯

像平凡媽2年前離開職場時攤開我長年記帳的EXCEL表時,就清楚明白我總共賺了多少錢回家,我們家花了多少錢養孩子(孩子是平凡媽最重要的投資無誤,而且是不求回報的投資☺️),以及之後不上班沒有穩定收入後,一個月要花多少錢?老本會燒多快?不管接案、顧問,或EBM的收入,最少要賺多少錢⋯⋯當一切都能精確的「算」出來並且落入日常的執行計劃裡,再不確定的未知,也都不會這麼害怕慌亂,得到相對確定的安全感。

Management-管理-有了目標,以及日常記帳後對家庭收支的明白,就能抓出收支的調整,清楚明白家庭裡現金的流入與流出,不只清楚數量,更明白節奏;也了解家裡資產的累積狀況,才能進一步制定預算計劃。

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保留「緊急預備金」以防萬一,人生不總是平順的,預算控制和執行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發生意外時,這執行計劃依然能夠順暢運作。

每一個人或家庭緊急預備金的需求不同,一般而言,35歲以下年輕人至少準備2-3個月家庭「必要支出」總合;但如果是年紀高於35歲,甚至45歲以上,就需要準備半年以上,最好1-2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至於這些錢要放在哪裡?一般是定存,也有其他更彈性的變通方法,之後談到投資的電子報內容再跟大家分享⋯⋯

Action-行動-接下來就行動啦,紙上談兵一點意義都沒有,關鍵在你定出了預算,比方每個月餐費2萬元,你就要確實控管,可以先算出每天多少餐費,今天如果不小心多吃了點,明天就要少吃點補回來⋯⋯

唯有透過紀律的依照預算表控管收支照表操課,預算才有意義,預算計劃才能成功。

Revise-修正調整-預算定出來後不是死的,是活的,所以繼續記帳,照表操課,但如果操了一段時間就是不上手,那就在每個月盤點或季度、年度盤點時檢討原因,回頭調整修改自己的預算目標。

比方說這半年來通貨膨脹嚴重,每天「必要」的伙食費,雖然做預算時把外食、外送次數減少,可以省下更多錢以達成餐費預算2萬元目標,可以最近市場食材漲得兇,餐費預算破表,怎麼樣都省不下來⋯⋯那怎麼辦?

很簡單啊,妳是媽媽,就只能把左口袋的錢移到右口袋先用了,比方餐費增加了6000元,就從原本置裝或娛樂或其他的預算裡扣出來⋯⋯

重點是「收入-儲蓄=支出」,要存下來的錢不能變,只能多不能少,剩下的支出,就是利用預算要管理、控制和不斷彈性修正和優化的關鍵。

另外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就想辦法多賺6000元啊~「開源」永遠比「節流」來得更為「安全」,只要你還有能力,只要你還肯學習,即使像平凡媽剛過50歲,甚至我相信我過了70歲,都還是會有「開源」的能力和機會,因為「女性要有持續賺錢的能力」是我一直以來的信念,因為年紀而停止或轉換的是「工作」,而不是賺錢的「能力」,所以過了50歲的平凡媽,依然需要這麼努力,因為深知自己不是天才只是地才,我還需要努力為10年、20年、30年後的自己做好足夠的準備!

Trend-趨勢-最後,所有的預算規劃和執行,要抓住趨勢,讓自己跟著趨勢走。這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投資自己、投資未來」!一般所謂的投資,是拿錢去買會賺錢的資產,包括股票、基金、ETF、房子、或者是投資型的保險、外匯、土地、特殊收藏、創業等等;但生命中有一種「消費」,不是立刻花出去就能賺錢回來,可以它會慢慢轉化成個人的能力,或是家庭的護城河,這樣的支出,看似消費,實則投資,這種錢,我們仍然會精打細算,但是向來沒有設定預算上限⋯⋯

比方說「買書」,我們家買書的錢是沒有上限的⋯⋯再比方說「上課」,上課貴一點,成果需要更嚴謹的評估,但是只要評估後對「未來」有成長的助益,就會沒有預算上限的執行⋯⋯我們家有一個很明確的消費原則-只買最好的,或者已經迫切需要但還沒有存夠錢,就先買堪用的頂著⋯⋯「投資自己和未來」這件事,我們也是只選擇最好的,除非學習過程中,還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就先投資堪用的入門⋯⋯

你的預算規畫裡,一定要保留「緊急預備金」的空間,因為這是Worst Case最壞狀況的準備,有了這個底,你不但相對不擔心屋外風雨的變化,一旦天晴你要出門時,你也會往前衝的相對沒有後顧之憂!另外一個一定要保留的,是「投資自己和未來」的空間,只有擁有這個空間,你才能一直成長,當你的人生遇到相對大的轉折變化時,你才有「本錢」和「底氣」往開源努力,而不是持續節流,愈縮愈沒有「選擇」空間。

人的自由從何而來?從你可以選擇,而且是絕對任性的選擇開始⋯⋯

唯有你透過記帳和預算規劃及控管執行,開始成為金錢的主人—有意識的消費+建立財務習慣(紀律)+有意識的累積資產,你才有可能因為金錢的累積和陪伴而得到自由,否則,你只會成為金錢的奴役,無法用錢交換到任何你想要的美好生活,一生被它困在痛苦的牢籠裡!

心動了嗎?如果心動了,最重要的還是行動,快跟平凡媽一起來,透過記帳和預算開始,打造人生理想的生活,享受成為媽媽😊

One More Thing⋯⋯平凡媽和ChatGpt聊天結論⋯⋯

要怎麼把記帳和預算連在一起,才能建立好家庭財務起步的原子好習慣呢?Ai建議平凡媽編修補充:

將記帳和預算連結在一起可以幫助媽媽更容易將記帳和家庭財務管理的習慣落地。以下是ChatGpt的一些建議:

  1. 設定明確的預算目標:首先,媽媽應該設定明確的預算目標,例如每個月的開支限額或儲蓄目標。這樣她就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可以追求,並能夠將記帳與這些目標聯繫起來。
  2. 預算分類:建立一個明確的預算分類,將開支歸類為不同的類別,例如食物、住房、交通、娛樂等。這樣媽媽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個領域的花費情況。
  3. 設定開支限制:在每個預算分類中,設定具體的開支限制。這將幫助媽媽控制和管理各項開支,並防止超支。記帳過程中,她可以追蹤每個分類的花費,以確保符合預算限制。
  4. 監控預算執行情況:定期檢查和監控預算的執行情況。透過記帳,媽媽可以看到自己每個預算分類的實際花費,並對比預算限制。這將使她更容易看到是否需要調整開支或重新分配預算。
  5. 使用提醒和報表功能:許多財務管理應用程式提供提醒功能,可以設定每月預算目標和支付期限的提醒。此外,報表功能可以提供每月的開支摘要和圖表,讓媽媽更直觀地了解她的財務狀況。
  6. 獎勵和鼓勵:設定一些小獎勵和鼓勵機制,以獎勵媽媽達到預算目標或保持良好的記帳習慣。這可以增加動力和忍耐力,幫助她堅持下去。(這一點很重要哦~平凡媽最直接的小獎勵,就是每週去市場買菜時剩下來的菜錢,拿去吃一碗自己獨享的豆花,或是一根愛吃的香腸或一捲潤餅)

透過將記帳和預算連結起來,媽媽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財務情況、追蹤開支、控制預算,並在達到預算目標時獲得成就感。這種連結可以幫助她建立良好的財務習慣,並在家庭財務管理方面取得穩定和可持續的進展。同時,持續的監控和反饋可以幫助她不斷調整和改進她的預算和開支策略,以實現更好的財務結果。

我的Notion神隊友這樣幫我:

在我的《自創Notion神隊友》和《十年千萬-自由新父母-FIRE財務自由》兩套課程的Notion主題網站中,都已經幫大家設計好整套的家庭財務運作Notion模板,Notion課的設計是簡易版,FIRE課程裡配合課程設計的版本較複雜,有上課的媽媽們都可以搬回家落地應用哦~每家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都不同,Notion模板的好處就是,搬回家後可以依你自己的習慣和邏輯調整,量身訂做你自己的家庭財務模板,當然你也可以像平凡媽一樣,完全自己設計,平凡媽真是愛死Notion了,期待妳也成為Notion的粉絲,我們一起來自創Notion神隊友😃

EBM能量三角加碼學:

EBM用聲音陪伴妳:

EP79 媽媽,你的安全感是來自資產的累積還是穩定現金流?

EP12 媽媽朝《十年千萬》目標前進可以優先建立的6個原子習慣!

EP127 讓媽媽最傷腦筋的「不確定」,要怎麼確定下來呢?

如果想要走捷徑,歡迎預約我的60分鐘免費諮詢,我們直接用一對一教練方式,陪伴妳走出當下困境,享受成為媽媽~

https://calendar.app.google/5Aqgn3AzHDDC4aNw8

EBM-Enjoy Being Mother 享受成為媽媽

邀請您訂閱《EBM-Enjoy Being Mother 享受成為媽媽 🥰》電子報,讓平凡媽在未來的52週,手把手的陪伴妳,在成為媽媽的過程中,一起共學共好共成長,享受成為媽媽~

Read more from EBM-Enjoy Being Mother 享受成為媽媽

在你們家裡,也總是存在著「第三者」的問題嗎?(關係自在) 善用抽離和退位思考,化三角衝突為三角溝通 嗨,Reader: 學會了轉化自己的罪惡感,也學會直視自己的委屈,從中深堀出委屈的根源,讓自己更有力量接住外界的衝擊後,站在一層又一層向內探尋的基礎上,我們終於可以開始更多的向外探險了😊 古有明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個人之外最小的群體單位,也是每一個人向外探險的第一圈,所有人在群體中的矛盾和衝突,在家裡都可能發生,而且往往因為家人是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不管是基於信任或依賴,家人之間的委屈和衝突受傷的程度,常常會比第二圈以後的外部群體生活所受的傷害再倍數放大⋯⋯ 所以學會好好愛自己之後,第二步必須學會好好愛家人,但是怎麼愛呢? 尤其是, 當家人不再只是「你和我」兩個人的世界而已,家裡還多了孩子、多了姑嫂、多了公婆或任何兩個人以外的第三者。 對,影響家庭關係的,不只是外遇的小三,其實在家庭裡,小三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著,只是這個「三」,可能在不同的角色和關係中轉換,不斷換人扮演,換人衝突,心理學上,我們用家庭中的「三角關係」來定義。...

在家庭互動中,媽媽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嗎?(關係自在) 學習Satir,讓我慢慢從委屈中昇華,學會更愛自己,也學會更愛別人! 聊完罪惡感之後聊什麼呢?我想先聊「委屈」⋯⋯ 為什麼是「委屈」,因為在Satir的應對姿態中,平凡媽本人是偏向「討好型」的應對姿態,所以學習Satir之前,我的委屈很多很多,加上又不喜歡抱怨或取暖,所以這些委屈都習慣自己往肚子裡面吞,但是沒有消化硬吞的委屈,吞久了、吞多了,就變成深藏於身心靈裡的病變細胞,最後其實會生病,只是我幸運的是,還沒有嚴重到病發前,就因緣際會開始接觸和學習Satir。 其實不只「討好型」的應變姿態會有委屈,其他的「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樣會有委屈,只是自我覺察和認知的深淺不一,同時轉化委屈的方式、投射和反應的方式也不同。 所以人人都有委屈,事事都可能委屈,問題是妳有沒有覺察到自己委屈的發生,怎麼看待自己的委屈,怎麼處理自己的委屈,又回到那八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要怎麼樣才能放下,隨時跳出來的罪惡感呢?(關係自在) 正念當下,帶著感恩的心,愛這個世界,更要好好愛自己! 嗨,Reader: 上一封信的分享,我們直球對決,面對了現代生活,尤其是這兩年開始迅速擴大的Ai焦慮,這一次我們回到媽媽身分最根本,也最容易碰到的問題,來,我們來一起解決「媽媽的罪惡感」! 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罪惡感,但是媽媽特別容易有罪惡感,尤其是東方文化下的媽媽⋯⋯為什麼? 因為「文化期待」,還因為「自我期待」。 東方的女性,如果選擇成為媽媽,她就開始承受一個「既定」的角色和形象—溫婉、堅強、相較於爸爸扛下一個家外部所有壓力,媽媽要扛下一個家內部所有壓力,然後把自己放在最後,如果資源不夠,永遠最先犧牲的是自己,因為為母則強,因為母愛是無條件的愛。 不過這已經是過去的媽媽⋯⋯ 現在的媽媽呢? 依然為母則強,依然母愛是無條件的愛,但⋯⋯ 可能因為媽媽受了教育不想放棄自我實現,或者因為結婚後選擇住在台北天龍國,不得不和另一半成立雙薪家庭,和爸爸一起扛起,或分擔部份的,一個家庭外部的所有壓力,但同時,媽媽卻依然要扛起一個家庭所有的內部壓力,而且沒有地方可以轉化或釋放。...